Search


《書市集側記》


第一天在市集時,入口處主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書市集側記》


第一天在市集時,入口處主辦單位放了一箱舊書,供民眾交換、自由取書。我沒細看放了什麼書,也沒有服務人員引導,這年頭任由書這樣放太陽底下曬著,會有人主動翻閱嗎?


第二天再去時,一箱書變成二箱書。人潮來來去去,很少看到有人走近挖寶。沒人取走任何一本書,不但沒人取,還有一對母女還姊妹似的,拉了一行李箱的書,把書全往木箱裡塞,兩只木箱,於是堆出了書山。


「書」雖然常被拿出來歌頌它的美好。但,「書」也不常那麼美好。更多時候,書和廣告紙一樣的命運,被轟出家門。被轟出家門的還有幾種命運,被愛書人妥善傳遞至需要的人手中,大概算上等命吧!其他進了資源回收場者,若進了二手書店,後半輩子倒也值得期待;若回收成廢紙漿再利用,只能說逝者已矣,早點投胎轉世做好人吧!沒被轟出家門者,也不一定就是上等命,遇到疏於照顧的家人,成了白蟻晚餐,連投胎轉世的機會也嗚呼哀哉了。同樣名之為「書」,本有種種不同命運。就好比出世為人,也是各自有命。


且不說人生道理,就說說「書」。在這個資訊早已爆炸的時代,成為一本值得被珍藏的書,顯得格外重要,否則也只是浪費地球很有限的資源而已。


紙本書到底還有未來嗎?書店還能賣書維生嗎?紙本書除了那些美好書香記憶,「書」再也不是傳遞知識的唯一管道,更不是這多元世代的唯一休閒。紙本書如果還存在,那必然是他仍被創造出屬於他的價值,可能是內容、藝術、設計等等,而值得被珍惜擁有的價值。至於那些剪剪貼貼的內容,只是為出版而出版的紙本書,我只為了因他們而倒下的樹覺得心疼。


爾偶在書店會遇到想為自己出一本書的人,通常也都明白書很不好賣,那為何還要出?想為自己留下紀錄,為何不利用網路紀錄?不也能恆流傳嗎?但通常,人好像都有種想在作者欄位上寫下自己姓名的迷思。這大概就好比,人都有想開一家自己的小書店般的迷思吧?以至於,台灣每年出版書的數量一直是世界排名前幾大,賣不掉被銷毀的大概更多,然後舊書店一家家的關了,新書店也一家家地開了...這世道阿,還在陣痛中,只得等待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